2018年馬上就要到來,新的一年12個月,隨著季節的變換,每個月的養生重點也會有所不同,這里重磅推出2018健康日歷,全年養生精髓都濃縮在這一篇文章中了,快快收藏轉發,給朋友們送去最早的祝福。
一月:防寒保暖

養生關鍵:一月是一年的開始,包含小寒和大寒兩個節氣,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所以此時尤其要注意防寒。
生活提醒:氣溫在0℃以下,心腦血管病高發。老年人冬季出門前,要關注天氣預報:有沒有風、下不下雨,出門時要做好保暖工作。風大時要戴帽,“戴帽如同穿襖”。對于極易外感風寒的,早起可服人參、黃芪酒1小杯;但又恐內伏藏,晚宜服杞菊地黃丸或清水化痰丸,清降痰火。
北方要注意防風寒邪氣,南方要注意防寒濕邪氣,南方住一樓及陰暗地方的老人,請注意保持地面干燥,室內不要晾濕衣服。
飲食推薦:這時的營養構成應以高熱量為主,注意補充優質蛋白質食物。多吃羊肉、雞肉、大棗、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健脾補腎的食物,體質偏熱、易上火的人注意緩緩進補。
二月:適當春捂

養生要點:2月4日是農歷“立春”,氣候仍冷,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防凍。萬不可因天氣乍暖而過早地脫下棉衣,尤其是居住在北方的老年朋友。
生活提醒:入春后要適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到空氣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放風箏,讓機體吐故納新。
飲食推薦:春節期間飲食普遍燥熱,所以立春后餐桌上就要多上點湯了。總的原則是,這個季節代謝較其他季節緩慢,身體易聚集脂肪,不應喝高蛋白類和高脂肪類的湯品,茶樹菇豬瘦肉湯就較好。喝的粥里可以開始放一點綠豆、薏仁,另外,西洋參、太子參等也可補氣生津。
初春的韭菜最好吃,又嫩又鮮,又以二月春韭最佳,可以說是第一菜。韭菜防腸癌、降血脂都不在話下,一定要多吃。韭菜和雞蛋是黃金搭檔,二月的餐桌少不了它。
三月:保肝防病

養生要點:傳統醫學有“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之說,認為春季肝氣旺,同樣也是養肝的最佳時機。
生活提醒:春分這天,可用枸杞煎水擦身洗面,能使人肌膚滋潤有光澤,還可采集桃花陰干,研成細末,日服0.5克,能使人容美顏紅。
中醫向來注重“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時段氣候多變,還易造成“舊傷復發”,建議適量鍛煉,以提升身體正氣。氣候多變,也可導致精神病多發。患者應遵醫囑治療,發現情緒異常,及時就醫。
飲食推薦:建議每天吃幾粒大棗以補脾胃之損。菠菜滋陰潤燥、舒肝養血,做湯如加上動物血,可治肝氣不舒。另外,初春時節仍有寒氣,肝陽難以升發,如能少量飲些葡萄酒,則可利用其活血的作用,使肝中陽氣升發。
"春令萵筍似黃金",萵筍是營養科醫生經常推薦的“千金菜”,也是春天養生的首選。萵筍和香菇、木耳、蒜苗、山藥等食材搭配,不僅味美,三高也降得快。不過萵筍怕咸,炒的時候盡量清淡口。
四月:多食果蔬

養生要點:春暖花開,此時也進入一年中過敏最強月,要注意提高免疫力。
生活提醒:4月出現花粉過敏者較多,中醫認為這種病是由于臟腑功能失調,受外邪侵襲所致的呼吸道和皮膚科疾病。預防要從源頭上做起,可服用玉屏風散、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六味地黃丸等來提高人體的抵抗力。此時天氣開始變熱,運動時切不可做得大汗淋漓,大汗反會傷身。
飲食推薦:多食菠菜、薺菜、蔥、水果、山藥、枸杞、兔肉。推薦吃山楂枸杞燜兔肉,用山楂、山藥各30克,枸杞子15克,兔肉500克,紅棗4個,一起燉煮。易過敏者食物以高溫煮熟為宜。
五月:養護心臟

養生要點:春夏之交心陽旺盛,人易煩躁不安,好發脾氣,機體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此時重點是護心。
生活提醒:南方開始要防熱邪了,北方不熱,正是北方老年朋友出門郊游的好時候。這樣的氣候環境有利于人體心臟的生理活動,但老年人要注意避免衣薄被單。若感冒,不可輕易用發汗之藥。心態宜開朗暢懷,安閑自在,切忌暴怒傷心。
飲食推薦:本月每天清晨可吃少許蔥頭,使氣血流通,心脈無阻,便能防止心臟病發生。可多吃冬瓜、絲瓜、水芹、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山藥等食物。
六月:注意飲食

養生要點:6月是梅雨季節,氣候潮濕、悶熱,氣溫明顯升高,腸道傳染病、食物中毒進入高發季節。要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牢牢把住“病從口入”關。
生活提醒:夏季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人體往往會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要注意增強體質,鍛煉可選擇游泳等。此時可提前將涼席拿出來晾曬消毒,逐漸養成多洗澡的習慣,每隔1-2天就要洗一次。
飲食推薦:飲食清補為原則。宜吃蔬菜、豆類、水果等,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忌辛辣油膩之品。
七月:養護陽氣

養生要點:出門須遮陽,室內風通暢;苦夏驅暑熱,常喝綠豆湯。
生活提醒:炎炎夏日,最易發生的季節病就是中暑。建議避免中午高溫時外出或在烈日下長時間勞作,適時服用人丹、清涼油,多喝綠豆湯。口渴可用烏梅泡開水當茶飲,祛暑解渴。
不宜在過堂風處或電風扇下午睡,夜晚睡覺時最好穿上單薄睡衣,或是在腹及足脛以上部位蓋單被。不宜做劇烈運動。有的老人越到天熱胃口越不好,吃得少,力氣小、頭發暈,這是沒有給身體及時補充“正能量”的表現,要重視吃飯。
飲食推薦:熱天要多飲水,每天至少6-8杯。但心衰患者特別注意:喝水一次量不要太多,最多半杯,嚴重心衰者喝兩口就要停一停。蔬菜應多食綠葉菜及苦瓜、黃瓜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忌辛辣油膩之品。
八月:防暑降壓

養生要點:8月高溫酷熱,下雨天增多,乙腦、痢疾、腸炎等傳染病易流行,要少吃街頭的涼拌菜,食物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凈。桑拿天應格外注意防“空調病”,會使老年人或高血壓病人的血壓波動不穩,容易誘發急性心腦血管病。
生活提醒:預防熱中風,不在烈日下久留,少去悶熱公共場所,多飲溫淡鹽開水或茶水,兼食瓜果和新鮮蔬菜,切忌過飽過膩,出門隨身攜帶藿香正氣水等降暑藥品以及相應的急救藥品。
飲食推薦:宜多吃蜂蜜、芝麻、百合、蓮子等健脾益氣,而豆類、菌類、山藥、紅棗等可開胃消食。
九月:滋陰潤肺

養生要點:9月,高溫天還將存在,但逐漸由熱轉涼,要注意養肺防秋燥。這樣的季節,仍是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同時注意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的預防。
生活提醒:此時注意防秋燥癥,堅持鍛煉,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每日清晨洗漱完畢,于靜室內靜坐片刻,先叩齒36次,后用舌在嘴中攪動,等到口中唾液滿,漱練數遍,分3次咽下,并用意想送到丹田,再緩緩將氣從口中呼出,呼氣時口唇微張,但不出聲,如此反復36次。
飲食推薦:中醫認為,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制品、梨、甘蔗等食物,可滋陰潤肺養血。另外湯里放點枸杞可平補,最好不吃羊肉、狗肉,秋吃生姜會燥上加燥。此時節易掉發,洗發宜用護發素。
十月:御寒添衣

養生要點:適當秋凍,也不忘御寒添衣。
生活提醒:10月天氣以晴天為主,是旅游的好季節。不過隨著氣溫的下降,腸道傳染病開始下降,而病毒性腸道疾病增多,有時會出現流行。國慶期間,無論外出旅游或在家聚會、聚餐等,都應注意疾病預防。
初秋時可稍微凍一凍;仲秋冷風來時哮喘患者應練呼吸功,增強肺氣,減少發作;待深秋時,心腦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要注意防寒保暖。
飲食推薦:應多吃些營養豐富的食物,如鴨肉和鵝肉。民間有“吃鵝肉喝鵝湯,一年四季不咳嗽”之說,鵝肉有養胃止渴、補氣的功效。宜飲菊米酒,使人長壽無病。
十一月:適當加濕

養生要點:11月氣溫大幅度下降,取暖要警惕,同時注意加濕,否則太干易誘發和加重呼吸系統疾病。
生活提醒:科學研究證明,人生活在相對濕度40%-60%、濕度指數為50-60的環境中最感舒適。氣候本身干燥加上使用取暖器,空氣更為干燥,易誘發和加重呼吸系統疾病。因此,使用取暖器的家庭應注意居室的濕度。可在取暖器周圍放盆水,在居室內養上兩盆水仙。注意多喝水,尤其是早晚多喝。
飲食推薦:芹菜、西紅柿、洋蔥、胡蘿卜等蔬菜有利于保護心腦血管。山藥、大棗、萵苣、牛羊肉等,則有很好的滋補功效,健脾益腎。
十二月:開始冬補

養生要點:立冬至立春間,是進補的最佳時期,原則是“虛則補之”。
生活提醒:補藥終究是藥,長時間過多服用,會產生毒副作用。如人參服用過多可致血壓升高、失眠等“人參綜合征”;過量服參茸類補藥,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
飲食推薦:冬補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期,可先吃些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如魚、瘦肉、禽蛋、山藥、蓮子等。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養生效果事半功倍!這份養生日歷,用得好讓你月月都健康!趕緊收藏起來吧!2018年的健康就靠它了!
把24節氣做成24道菜!
沒錯,為了把24節氣做成24道菜,我們用了一種別人從來沒用過的方法,翻遍了跟節氣相關的資料和各個地區的民俗,并針對不同地域的人群進行采訪,用不同的視角,把我們飯桌上那些與節氣緊密相連、又祖輩相傳的傳家菜整理成輯...
最終...真的把24節氣做成了24道菜!

不說了,先上菜
▽
立春盤
—
立春吃春盤也叫“咬春”,是立春時人們迎接春天的方式,就算你沒吃過春盤,那么春餅、春卷肯定吃過吧,沒錯,用薄餅皮卷起五顏六色的青菜和醬料然后一起送進嘴里的味兒太熟悉啦。

▽
雨水罐
—
雨水天氣濡濕、陰晴不定,以前人們在這個時候做罐罐肉孝順長輩,沒想到罐罐肉從此流傳開來,成為一道流行的時節美味,那些燉在罐子里的肉香,一不小心就飄滿巷子。

春分菜
—
春分時節,野生春菜長勢兇猛,祖先們于是開發出“春分吃春菜”的傳統,把鮮嫩的春菜夾到沸騰的魚片湯里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涮兩遍,起來、吹口氣、把筷子伸進嘴里,春分時節的美味也跟著溜進喉嚨。

▽
清明團
—
用草頭汁做成的青團,是清明時節最流行味道,即使有些地方做法和叫法(糯米團子、糍粑)都不一樣,但這些軟糯的糕團食物味道都一樣好吃,一樣叫人想家。

▽
谷雨茶
—
在產茶地區,茶已經成為“飯菜”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把它當做“傳家味道”歸納進來,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還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谷雨茶都是許多人心里等同于故鄉味道的精神食糧。

立夏飯
—
吃一碗用筍丁、豌豆、蠶豆、鮮肉、香菇一起炒出來的立夏飯,是開啟夏日模式的一個小小儀式,吃立夏飯的傳統,據說是對立夏時節田野里各種豐盛收獲的回饋,用美味報答豐收的傳統,一直深入人心。

▽
小滿菜
—
小滿是開春來的第一個真正“農忙季”,人們把小滿時吃苦苦菜的習俗賦予了“先苦后甘”的含義,當我們想起小時候把飯菜送到田埂上,喊爸爸媽媽吃飯的情景,就覺得格外幸福,飯菜也格外好吃。

▽
芒種梅
—
若要找一個味道代表芒種,梅子必定最合適。芒種的梅子或許還有些青澀,但吃法反而比熟透的梅子有更多花樣,煮梅子、腌脆梅、釀梅酒…在炎炎夏日,誰的記憶里沒有一棵梅子樹!

夏至面
—
夏至的面,需要用剛剛從田野里收割的小麥來做,在經過愉快的揉捏和拉扯后,無論做成湯面、涼面還是拌面,都有讓人吃到碗底朝天的魔力。

▽
小暑藕
—
清涼的荷塘,為我們長出水靈靈的藕,順便幫我們養成小暑時節一定要吃藕的好習慣,這道從水塘淤泥里長出來的鮮活美味,總是在小暑天來到我們的飯桌上。

▽
大暑湯
—
大暑之前,是熱氣滾滾的小暑;大暑之后,是清清爽爽的立秋。節氣之交,我們的飯桌既不能太清淡,也不能太葷腥,所以有喝湯“溫補”的傳統。說到喝湯~~為什么我們又開始懷念媽媽的美味廚房了呢。

立秋肉
—
先是有一位不知名的老祖宗發明了“立秋貼秋膘”的傳統,后來又有一位知名的老祖宗發明了一道叫做東坡肉的菜,還告訴我們應該在立秋時節吃,所以…立秋吃肉進補這種美好的傳統,當然不能丟。

▽
處暑魚
—
處暑時節,洋流為海岸線上的人們帶來豐盛的海洋大餐,于是“魚”理所當然成為處暑節氣的傳家大餐,而在這時,放養在水田里的稻花魚,也快上桌了呢。

▽
白露酒
—
古人挑白露時節釀酒,不僅天氣適合發酵,還能從清晨的芭蕉葉子上收集釀酒用的夜露,連同枝頭摘下的桂花也可以一起封入酒壇子里釀桂花酒。古人的有情有趣,無意間給我們留下一個酒香四溢的節氣。

秋分蟹
—
秋風起,蟹腳癢。到了秋分時節,再不去捕,肥美膏黃的螃蟹都快爬上飯桌了,無論是大快朵頤式的吃,還是拿著蟹八件一步步拆解細嚼慢咽,秋分的蟹,把這個季節變得更加美味。

▽
寒露酥
—
因為有核桃/棗子/蓮子/板栗/芝麻等好果好實一起成熟上市,寒露時的酥餅比其他時段似乎要好吃一些,每當這時,家里不備一些柔軟、松脆的酥餅,日子總過得仿佛意猶未盡。

▽
霜降柿
—
在大部分果子已經圓滿收場的霜降時節,家門口那顆高大的柿子樹上,鮮紅的柿子還在枝頭倔強的等待一場寒霜,一場讓我們格外懷念的家鄉味道。

立冬餃
—
迎接冬天最好的方式,是揮舞著搟面杖,和家人一起熱熱鬧鬧包餃子,然后,圍著飯桌吵吵鬧鬧的說著家常。立冬吃餃子的傳統由來已久,久到似乎是我們基因的一部分。

▽
小雪煲
—
天越來越冷,我們的飯桌也越來越熱鬧,小雪時節,飯桌上一定不能缺少一大鍋熱氣騰騰的羊肉煲,混合著香葉、八角、桂皮、枸杞和料酒的湯汁拌飯,去到哪里都念念不忘。

▽
大雪爐
—
小時候,每當雪越下越大,爸爸媽媽總是能準確的在雜物堆里,把那個積滿灰塵的銅爐子f翻出來,隨便一擦又是明亮如初,清湯鍋底、麻辣鍋底…和滿滿一桌子菜,都快要把窗外的雪融化了。

冬至圓
—
長輩們說,冬至的湯圓,吃一碗,大一歲,所以小時候的我們,唯恐比別人家孩子長得慢,于是拼命吃,把這種甜甜糯糯的味道吃進骨子里。

▽
小寒粥
—
南瓜粥、紅薯粥、桂圓粥、臘八粥,寒冬的熱粥一直是格外暖心的存在,總是讓人不禁想起天寒地凍時窩在家里懶懶度日的那些時光。

▽
大寒宴
—
每年這個時候,該放假的放假了,該回家的回家了,該團聚的團聚了。人到齊,菜就上桌。大寒是家里廚房和餐桌最忙碌的時候,糖果盒是滿的,飯桌上的菜擁擁擠擠,心里的快樂也是滿的。

我們不僅把24節氣做成24道菜,
還把它做成一個滿懷巧思的手賬套裝,
并裝進一個看起來很美味的便當盒里,于是就有了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成欲”:注意飲食,養生預防
網友“運通人和”:提醒大家,注意防寒保暖!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與本站無關,自行辨別真假,損失自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郵件 enofun@foxmail.com ,如未聯系本網所有損失自負!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網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