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島,我國第三大島(1200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河口沖積島,沖積島的組成物質主要是泥沙,故也稱沙島,它是陸地的河流夾帶大量的泥沙進入大海,沉積下來形成的海上陸地。崇明島的面積每年都在擴大,每年大約為我國貢獻5平方公里的土地。公元618年-626年(唐武德年間),在原長江口外淺海附近漲出兩個沙洲東沙和西沙,兩者相隔70余里,這便是崇明島的開端。經過長年累月的不斷擴大,很多沙洲被崩塌沖走,新的沙洲又不斷產生,到明末清初時,已經形成了一個長200里、寬40里的一個大島!

從唐朝開始,附近江蘇丹陽、句容等地遷來的漁民這里打魚謀生。清初,崇明島屬于江南省管轄。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清政府將江南省一分為二,東稱“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稱“江南左布政使司”。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取江寧、蘇州二府的首字,清廷改江南右布政使為江蘇布政使司,取安慶、徽州二府的首字,改江南左布政使為安徽布政使司。崇明島屬于江蘇布政使司的管轄。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根據孫中山先生先前的大上海計劃,在1927年設立上海特別市(上海縣治所在的南市連同寶山縣的共17市鄉劃歸上海特別市,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縣其他地方仍屬于上海縣),歸中央直轄,分出江蘇省。而上海地區(松江府)各縣(包括上海縣)則仍屬江蘇省,這時的崇明島依然屬于江蘇管轄,1928年,西方各國在上海的租界成為了上海的一個特別區。這時的上海特別市的面積很小,也就約500平方公里(不含租界),現在上海市的面積為6340平方公里。

1949年,公司設蘇北、蘇南行署區及南京市三個省級行政區(蘇北行署下轄泰州、鹽城、淮陰、南通4個專區和南通、揚州、泰州、清江4市,駐地揚州,蘇南行署區下轄無錫市和鎮江、常州、蘇州、松江4個行政分區,駐地為無錫市,蘇南蘇北行署兩者基本以長江為界),這時的崇明島屬于蘇北行署區中的南通專區。1952年,三地合并,南京由直轄市變為省會。

1958年到1959年,原江蘇省松江專區9縣(上海縣、嘉定縣、寶山縣、松江縣、金山縣、川沙縣、南匯縣、奉賢縣、青浦縣)和南通專區的崇明縣先后劃歸上海市管轄,松江專區撤銷(1992年,上海縣撤銷,與閔行區合并設立新的閔行區),上海面積自此擴大了10倍。

1959年以后,崇明島是全島都劃入了上海。然而由于長江口附近的流沙沉積,總有新的沙島不斷出現,這就有了有趣的變化。20世紀30年代,在崇明島的西北,形成了一個永隆沙的沙島。20世紀70年代,在永隆沙附近的東南部,又形成了興隆沙。1966年起,海門縣財政局蘆蕩辦事處派出員工到永隆沙上種植蘆葦,1969年,海門、啟東兩縣都決定圍墾永隆沙,經過協調,確定以海門、啟東兩縣交界處的兩通港向南的延伸線為界,東邊歸啟東縣,西邊歸海門縣。

1993年,永隆沙西邊的這部分成立了江蘇省海門縣海永鄉人民政府。從20世紀70年代起,江蘇省啟東縣又開始圍墾興隆沙,永隆沙東邊這部分和興隆沙兩地后來成立了江蘇省啟東縣啟隆鄉。2015年,海永鄉撤鄉建鎮,建立新的海永鎮,面積13.9平方公里。同年啟隆鄉撤鄉建鎮,建立新的啟隆鎮,面積36.8平方公里。而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永隆沙和興隆沙先后與崇明島接壤,成為了崇明島的一部分。在這個我國不斷增大的第三大島嶼上,形成了特有的“一島兩省三縣”的局面,島上有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1994年海門成為縣級市)海永鎮,有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1990年啟東正式成為縣級市)啟隆鎮,然而崇明島大部屬上海市崇明區(2016年,崇明縣撤縣設區,包括崇明、長興、橫沙三島,總面積1411平方公里),崇明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每年都在擴大。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寶寶解彎道”:從安慶過寧國連通長江和錢江,把長江這條龍變成雙頭龍!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與本站無關,自行辨別真假,損失自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郵件 enofun@foxmail.com ,如未聯系本網所有損失自負!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網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評論